襌衣
襌衣又称“单衣”,汉服的一种款式。流行于秦汉时期,是一种作为上层人士平日所穿的单层罩衣。
案《说文》释“襌”:“襌,衣不重”。在1972年对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中,曾出土了两件“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分别只重48g、49g,成为了我国纺织史上的杰作。
基本介绍
襌衣又称“单衣”,是单层的长衣。《说文》载: “襌,衣不重。 [1] ”《大戴礼记》载: “襌,单也。”《后汉书·马援传》载:“公孙述更为援制都布单衣。”
襌衣往往作为上层人士平日所穿的常服,假设进宫时要穿须经过特许,如《汉书·江充传》载:“江充被召入宫, 自请愿以所常被服冠见上。上许之。充衣纱縠衣,曲裾后垂交输,冠步摇冠飞翮之缨。”
也有人认为衣常作为一般官吏所穿的公服,并认为文人穿的衣长,武人穿的衣短。衣的衣襟掩腋下,系以带条,腰中束革带。汉武梁祠石刻画像中荆轲刺秦王图上的荆轲身穿短衣,秦王所穿者也应为衣,因为据《燕太子》卷下,荆轲刺秦王时,秦王要求听琴声后再死,于是召姬人鼓琴,琴声说:罗縠单衣,可掣而绝 。
襌衣与深衣比较接近,但又有区别。《急就篇》:“衣蔽布母僔。”颜师古注:“衣似深衣而褒大,亦以其无里,故呼为衣。” 任大椿《深衣释例》认为:“ 布单衣上下通直,不别衣裳,故得通裁之名。后世单衣与通裁同制,若深衣则犹别衣裳,特缝之不使殊耳。此布单衣与深衣又大同而小异耳。”可见,古人服装原本是上衣下裳,后为方便起见,衣与裳相缝接而成为深衣;再后来则衣与裳上下相通,不再裁断,成立完整的长,这就是衣。所以,衣与深衣与其说是服装标准的不同,还不如说是在服装的设计中为了便于裁制和穿用的一种自然的演进。
马王堆出土
素纱襌衣是中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出的一件文物,是西汉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产地为西汉陈留郡襄邑县(今河南省睢县)。
长沙马堆汉墓曾出土一件轻薄透明的素纱衣,长128cm,袖长190cm,仅重49g,如除去衣领和袖上较厚重的缘边仅重25g左右。据计算,每平方米衣料才不过12- 13g重,真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这件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
参考资料
1. 许慎.说文解字·衣部:中华书局,2012
国风社
国风乐器
诗词歌赋
文人墨客
中国建筑
国风服饰
国学经典
国学礼俗
精彩视频
游学旅行
关注贝赛思国风社
每日更新,国风共享
微信视频号
视频号
贝赛思国风社
视频号
国风社日记
订阅号
贝赛思国风社
服务号
国风社日记
微博
贝赛思国风社日记
小红书
贝赛思国风社日记
抖音
贝赛思国风社日记
快手
贝赛思国风社日记
哔哩哔哩
贝赛思国风社日记
今日头条
贝赛思国风社日记
微信公众号
广州前途留学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2143855号
Copyright © 1995-2035 wlengl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dmin 网站地图
-
ꁸ 回到顶部
-
ꂅ
-
ꁗ QQ客服
-
ꀥ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