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服

网站首页    国风服饰    秦汉服饰    袍服

袍服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那个时期的袍服只是一种纳有絮棉的内衣,《释名?释衣服》 袍,苞也。苞,内衣也 所以穿着时必须加罩外衣。

演变历史

袍子。古代常用作官服。亦为长袍的通称 [1]

及至汉代,不论男女均可穿着,特别是妇女,除了用作内衣外,平时也可穿在外面,时间一长,袍服就演变为一种外衣。既然用作外衣,形制就不那么简便了,一般多在衣领、衣袖、衣襟及衣裾等部位缀上衣边。《释名?释衣服》: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 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自此以后,袍服的制作日益考究,装饰也日臻精美。一些别出心裁的妇女,往往在袍上施以重彩,绣上各种各样的花纹。甚至在隆重的婚嫁时刻,也穿这种服装。《后汉书?舆服志》 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縠缯,采十二色重缘袍 一般妇女婚嫁时也穿此服,只是在袍的颜色及装饰上有所不同,以示区别。

袍服由内衣变成外衣,正值曲裾深衣淘汰时期。由于袍服中纳有棉絮,不便采用曲裾,所以较多地采用直裾。袍服取代深衣之后,用途变得更为广泛,不仅妇女可穿,男子也可穿着,并且将其用作朝服。上自帝王,下至百官,均可穿此。《后汉书?舆服志》:皇 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今下至贱更小吏,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 这时的袍服在领、袖等部位,一般都缀有花边。花边的色彩及纹样较衣服为素,常见的有菱纹、方格纹等。袍服的领子则以袒领为主,一般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衣。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及四川望都汉墓壁画所绘男子即穿这种服装。另外还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袖也用花边装饰。

袍服的下摆则打成一排冚裥,有些还裁制成月牙弯曲之状,这种形式的服装在壁画、石刻及画像砖上都有反映。

秦汉时期作为军服的袍服尤为引人注目,秦始皇兵马俑坑、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坑和咸阳杨家湾汉墓等出土的兵俑都穿中、外二重衣服或内、中、外三重衣服,这从兵俑的领口、衣袖或下摆处可以看出。陈春辉、蔡革等先生认为中重衣为袍服,因为从衣下摆测量的数据看,中重衣比外衣厚得多;刘占成先生则认为外衣为袍服,因为袍服内有粗丝粗麻类物质,能起到防御箭镞穿射的作用。作为军服的袍服在秦代的特点是:衣内夹絮,下摆齐膝,腰间束带,交袵紧袖。西汉变化不大,只是将向右交袵绕至背后直下改为在胸前交袵不到腹部即斜下,并将中重衣的圆领改为同外衣一样的右袵交领。东汉变化较大,表现在衣袖变得较宽博,上衣下裳已经分开,显然这更方便于骑马和作战。总括而言,作为军服的袍服源于春秋,行于战国,定于秦代,相沿于汉,东汉以后逐渐走向颓废,至晋代已彻底被淘汰。在敦煌二八五窟壁画看到的南北朝时期的军服已为单衣,步卒挽袖,与秦汉时期作为军服的袍服完全不同。

 

主要特点

秦时期

袍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那个时期的袍服,只是一种纳有絮棉的内衣,《释·释衣服》袍,苞也。苞,内衣也《周·玉府》郑注 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泽之属《论·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皇侃疏引 亵服,袍、泽·无衣》与子同与子同,亦用此义。秦始皇制: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秦时的袍仍保留着内衣的形制,袍服外 有外衣,东汉以后,逐渐以袍服作为外衣。

汉时期

汉代官吏袍 本图为汉代观看百戏的戴冕冠的官员(山东济南出土加彩陶俑)。汉代百戏中的杂技节目十分丰富,山东济南出土的加彩陶俑,是一个67厘米,475厘米的陶盘上,展示了乐舞杂技的热闹场面。右侧观看演出的,为戴冕冠,穿袍服的官员。

服装价值

袍服代表地位

秦俑中着袍服者多是将军俑,仅个别的武士俑着袍服。从现已出土7件将军俑来看,其 服的主要特征是:交领右衽,双襟宽大,几乎把身体包裹两周,长度一般在膝下,分内外 重,内层比较厚重,似为棉衣,外层较薄,似加罩的外衣。过去有人称之为双重长袍,也有人称之为双重长襦。从《释名》中的定义看,应是早期加罩外衣的袍服形制。另外,在秦 西侧20米处的一座铜车马坑中,出土的两乘铜车马上的立式和跽坐的铜御官俑,身上穿的亦是加罩外衣的袍服。这两件铜御官俑均戴坑中将军俑所戴的鹖冠,其中立式御官俑身上 佩有环绶。据《后汉·舆服志》紫绶以上 绶之间得施玉?在当时,只有将军以上的职位才能配紫绶,所以此御官俑至少是 军或将军以上的职位。这说明当时,身穿袍服标志着较高的身份地位。庶人穿袍者较少。

襦衣

秦时的普通百姓多穿襦衣。袍与襦的主要区别在其长短上。郭宝钧先生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一书中说襦衣就其长短而言,又有长襦、短襦、腰襦的 别。衣的下摆齐膝者为长襦,位于膝上者为短襦,齐腰者为腰襦从这一点上看,襦衣 比袍服短。

襦又有禅襦、复襦的区别。如《释名》中说禅襦,如襦而无絮也那么 襦而有絮者,当为复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封诊式》经死条衣络单裙襦各 。又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的木牍上记载了秦军士兵黑夫的家书,其内容黑夫寄益 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心以为禅裙襦者,母 为之,令与钱偕来由此可见,秦时确有禅襦、复襦的区别。前者为夏衣,后者为冬衣 黑夫可能是冬天时穿着复襦离家到部队服役,冬去夏来,急需夏衣禅襦,故写信向母亲索取。因襦衣比袍服短,其形制又比较灵活,所以比较适合普通老百姓的劳作和士兵的行军作 ,成了当时普通的常服。在秦俑坑中,中下级军吏和普通士兵,大多数穿的是长襦,个别穿短襦。此外,在秦始皇陵东侧上焦村的马厩坑中出土的跽坐俑,以及陵的封土西侧珍禽异 坑出土的跽坐俑,他们的身份是饲养马或鸟兽的仆役,身上也同样穿着长襦。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囚有寒者为褐衣可见罪犯常穿褐衣。褐衣,实际上是襦衣的一种形式, 其布的质料是麻布或粗布而称之褐,一般为下层劳动者或卑贱者服之。

汉代礼服

《后汉·舆服志》乘舆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随五时色今下至贱更小史,皆通制袍,单衣,皂缘领袖中衣,为朝服云 逐渐发展成外衣的形制。《墨·公孟篇》所称缝衣博,就是汉代所服的一种宽大的外衣之袍。在山东清孝堂山下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可见这种袍的形式。

东汉时有一种礼服称之  是一种宽大的直裾长衣,《说·衣部》直裾谓  《方言》卷四 ,江淮南楚谓 ,自关而西谓  ·氓》郑笺帷裳,童容也《后汉·刘盆子传》李注帷谓 ,亦谓之童容童容实际上是根据其宽博而下垂 形状得名的。《释·释衣服》 ,言 宏裕也其意相同 在西汉时已经出现,但当时还不被认为是正式的礼服。《史·武安侯列传》  入宫,不敬索隐谓非正朝衣,若妇人服也

到西汉晚期, 况就有所变化。这时不拘男女,都可穿 。《汉·隽不疑传》始元五年 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蒠,衣 。着黄帽,诣北阙,自谓 太子到了东汉初,耿与昆弟诉、宿、植共率宗族宾客二千余奉迎刘秀时皆衣 、绛衣。可见这时 的看法已有很大不同了。

 

参考资料

1.    .在线汉语字[引用日2019-06-11]

2022年1月7日
浏览量:18620
诗词歌赋
国风乐器
国风服饰
中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