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衣

网站首页    国风服饰    秦汉服饰    深衣

深衣属于汉服,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 [1]  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被体深,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中华地区的汉服来推广,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

基本简介

深衣shēn yī)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 [2]  狭义概念上是一种特定服饰款式的名称,其上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按《礼·玉藻 [2]  记载为古代诸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3]  我国古代最早的服装之一。广义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被体深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 [4]  唐代马周稍改其制,于其下著襕及裙,名为襕衫,唐宋士人多服襕衫 [5]  宋代又有仿古礼制作的深衣,为士大夫祭祀冠服的礼服 [6]  深衣作为一种服饰制度在礼法慎重的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亦俗。汉代以来的朝服绛纱袍也是深衣制 [7]  唐代朝服、祭服的中衣为深衣 [8]  深衣是汉代以来的女性大礼服 [9]

 

特点

郑玄曰深衣,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10]

 

制作工艺

根据《礼记集解》、《礼记集说》、《深衣考》等文献,过程大致如此。

一、购布。

深衣由苎麻布制成。在《诗·蜉蝣》中麻衣如中,郑玄注麻衣,深衣也据史料记载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至元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冠,下讫草服苎麻所织的布被称为夏布 [11]  幅宽周尺二尺二寸33-50厘米)。苎麻成布之后,需加灰锻濯漂白 [12]  制成白纻、白纻细布 [13]  即朱熹所说的白细布 [14]  深衣主体用布料一匹12米),以为匹夫之称。纯(或缘)及腰带用布料两米。

二、确定各部位尺寸。

深衣剪裁使用指尺 [15]  以中指中节的指广为一寸 [16]  中指有二横纹路,以上一纹为准 [17]  十寸为尺。一说以为中指中节横文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 [18]  通袖长,即袖展开两袖口之间距离4倍幅宽,即八尺八寸。袖口宽一尺两寸(祛尺二寸)。袖宽二尺二寸。腰宽三尺六寸,腰围广七尺二寸。下摆通长为腰围二倍,一丈四尺四寸。

三、剪裁(依照黄润玉《考定深衣古制》裁成。)

襟裾:黄润玉认为深衣长邃无裳,前襟后裾用自肩至踝长度的二尺二寸布两幅,缝合后背中缝。

两袖:再取四尺四寸布两幅。袖口下缘至腰为弧形,须中规,即为圆形之一段。留一尺二寸为袖口。

衣衽:用身材长度的一幅布,斜裁为两幅,尖头在上,续前两襟旁为内外衽。

裾衽:用布半身材二斜裁尖幅,四续腰下四旁为裾衽。

缘、纯、腰带:领缘宽二寸(袷二寸)。袖缘宽一寸半(缘广寸半)。下裳缘宽一寸半。大带广四寸。

典籍记载

《礼·深衣》

《深衣》是《礼记》的第三十九篇。郑玄《礼记目录》:名曰《深衣》,以其记深衣之制也《礼·深衣》有云:深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关于深衣的形制,从东汉经学家郑玄始至当代学者,历来诸家聚讼不已,存在的主要分歧续衽钩的问题。历代儒家学者但凡学有所成者,都对研究深衣形制十分有兴趣,历代经都有其见解和研究成果,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宋代大学者司马光温公深(司马光册爵为温国公),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研究朱子深,明代黄宗羲黄梨洲深,清代学者江永的《深衣考误》和任大椿的《深衣释例》中亦有他们对深衣的全面见解,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他们两位的研究成果是目前最博采众长、考证精审的,但受限于清代统治者的压制,两位并无制衣实践的机会。

深衣作为汉族传承时间最久的传统服饰之一,其典籍基础来源悠久,最早见载于《礼记》,这个名词也来源于《礼记》。

现列《礼·深衣第三十九》原文如下: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 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东汉郑玄

东汉郑玄是《礼记》的一位至关重要的注释者,他的注释是《礼记》后世研究者的研究基础,1为郑玄注《礼·深衣》宋刻本影印件。

郑玄对于深衣概念的完善,有一个重要贡献,那就是第一次提出了对原文续祍勾所指具体内容的猜测,郑玄注曰续,犹属也。衽,在裳旁者也。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钩,读鸟喙必。钩边,若今曲裾也。续,或

这里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年代为西79-105年,其义不详,但一词同时出现,关系亲密。之后出现在东汉郑玄对《礼记》和《仪礼》的注释中,年代大约在西160190年左右。之后,唐代、宋代皆有提及。在这段时间里的意思大概是深衣上的一

唐代孔颖达

《礼·深衣》孔氏正义: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而孔颖达对深衣的注解最大的贡献,在于第一次将《礼记深衣》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理解为深衣下摆用六幅交列裁为十二片。这也成为了后来各版本深衣的共识。

唐代孔颖达对郑玄的注进一步作疏(资料为引用,序号为资料作者所加):

1续衽钩者,衽,谓深衣之裳,以下阔上狭,谓之。接续此衽而钩其旁边,今之朝服有曲裾而在旁是也。

2衽当者,凡深衣之裳上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皆似小要之衽,是前后左右皆有衽也。

衽当者,谓所续之衽,当身之一旁,非为余衽悉当旁也。

3)、属,连之,不殊裳前后,若其丧服,其裳前三幅、后四幅各自为之,不相连也。

今深衣裳,一旁则连之相着,一旁则有曲裾掩之,与相连无异,故属,连之,不殊裳前后

4)、钩,读如鸟喙必钩之者,案《援神契》云象鼻必卷,长鸟喙必钩郑据此读之也。

5)、若今曲裾,郑以后汉之时,裳有曲裾,故续衽钩似汉时曲裾。

今时朱衣朝服,从后汉明帝所为,则郑今曲裾今朝服之曲也。其深衣之衽,已于《玉藻》释之,故今不得言也。

·朱熹

朱熹复原的深衣被称为朱子深衣,被记载于朱熹撰写的《朱子家礼》之中,原文较长,可参朱子深词条。

相较于之前各版本的深衣,朱子深衣最大的特点是原文记如今之直领是由直领穿成交领的。朱子深衣的结构和穿着前后效果如2所示。

同时,从朱熹起,幅巾和深衣便牢牢的联系到了一起,称为深衣礼服的首服。此后的明代文物和容像都说明在深衣结构款式改变的情况下,幅巾的功用并未改变。

·吴澄

元代理学家吴澄根六二之提出衣六幅裳六之说,衣裳各六幅,象一岁十二月之六阴六阳。明儒朱右则指出衣身用布二幅,袖用二幅,别用一幅裁领,又用一幅交解,裁两片为内外襟,缀连衣身,则衣为六幅。裳用布六幅,裁十二片。上衣下裳通为十二幅。朝鲜儒者郑逑反对将下裳裁为十二片,认制十有二应为衣裳布幅总数 [19]

明式深衣

明式深衣并不是典籍记载的深衣,他来自于出土文物和明代容像画,在出土文物中最著名的要数张懋墓出土的深衣,其结构保持完整,并同时出土了完整的大带 [20]  可以看出其结构和用料 [21]

同时在著名典籍《三才图会》上也有对明代流行深衣款式的详细描画。其中就提出了一新疑深衣和出土文物表现的完全一致。

·江永

清代江永和任大椿理解中的深衣的形制大致是:上衣用布二幅,共二尺二寸;两袖(即袂)各用布二幅,共用布四幅。袖口(即袪)一尺二寸,袖肩用布二尺二寸。因此两袖的前端下面,因斜裁的关系而成为半圆形。襟分内部和外部,两襟相交,便成方领。

江永认为孔颖达误释玉藻裳幅皆交解,朱子家礼遂承其误,当以玉藻衽当旁郑注为正。

腰围全长七尺二寸,下摆(缝齐)周长为一丈四尺四寸。自腰至下摆为裳的部分,前后各用布六幅,共为十二幅。每幅宽为半幅布,在腰部和上衣连处用布四幅,两旁左右又各缀布两幅,谓 .袵上宽四寸,下宽一尺八寸。裳在腰带以下的约四尺五寸,下距地约四寸。衣裳各有缘边,称之,衣裳的缘边均宽一寸半,领的缘边则为二寸。

但孔颖达、朱熹、吴澄、江永都没有意识到上衣四幅布八尺八寸,下12幅布腰围如果七尺二寸,如何可以对齐缝合?

其他

深衣之所以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马端临《文献通·王礼·君臣冠冕服》: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礼·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郑玄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孔颖 凡深衣皆用诸侯、大夫、士夕时所著之服,故《玉藻》云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  司马 《独步至洛滨》诗草软波清沙径微,手持笻竹著深衣 严复《救亡决论》 戴、阮、秦、王,直闯许郑;深衣几幅,明堂两个

《礼·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彩也《疏》凡深衣皆用诸侯、大夫、士夕时所着之服,故《玉藻》云: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

现代有研究认为,汉民族历史上的传统服装袍服、禅衣和襜褕都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所以在介绍袍服、禅衣和襜褕之前,有必要了解深衣的有关形制。

 

结构内涵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的谐音即。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至少从司马光所制温公深开始,深衣面料就多为白纻细布,而腰带从出土文物和容像上可以看出,为大带。

 

忌讳注意

《礼·深衣》中明确记载了因家庭状况不同,制作深衣时所选择的缘边用料不同。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如果父母,祖父母都健在,以花纹布料为衣缘。)

具父母,衣纯以青(如果父母健在,以青色布料为衣缘,又称青衿。注:古人青色以蓝草制靛蓝染成 [22]  

如孤子,衣纯以素。(如果是孤儿,以素色为衣缘。郑玄注:三十不称孤。)

 

补充说明

出于对历史和传统的负责任态度,本词条版本所更新的资料全部指的是以典籍《礼·深衣》为基础的狭义深衣概念,在现代汉族传统服饰复兴的过程中,还出现过一种广义的深衣概念,即应用了深衣篇被体深邃,故称深的记载,将所有符合这一条件的传统服饰都称,是为广义深衣概念。3便用以说明广义深衣概念与狭义深衣概念之间的关系。

参考资料

1.  《礼·王制》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

2.  《礼·深衣  .中国国学[引用日2013-08-01]

3.  《中华古今注:三皇及末庶人服短,儒服深衣

4.  孔颖达《深衣疏》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5.  《新唐·车服志》: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请加襕袖襕襈,为士人上服。开胯者名曰缺胯,庶人服之

6.  《宋·舆服志:"深衣用白细布,度用指尺,衣全四幅,其长过胁,下属于裳。裳交解十二幅,上属于衣,其长及踝。圆袂方领,曲裾黑缘。大带、缁冠、幅巾、黑履。士大夫家冠昏、祭祀、宴居、交际服之"

7.  《明史"绛纱袍,深衣制"

8.  《文献通考中衣者,朝、祭服之里衣,其制如深衣,故《礼》载深衣连衣裳而纯之采者,有表则谓之中衣

9.  汉制,太后入庙祭神服,绀上皂下;亲蚕,青上缥下,皆深衣。深衣,即单衣也。

10.    360doc[引用日2013-08-06]

11.  《周书》葛,小人得其叶,以为羹;君子得其材,以为絺绤,以为君子朝廷夏

12.  郑玄注《礼·深衣:"深衣者,用十五升布,锻濯灰治,绳之以采"

13.  《本草纲目》十时珍苎麻作紵,可以绩紵,故谓之紵。

14.  朱熹《家··深衣制度裁用白细,度用指,衣全四,其长过胁

15.  黄宗羲《深衣考  .北京东城区图书[引用日2014-09-21]

16.  《齐民要术》拇指与中指一叉相距,谓之一尺。中指中节上一纹,谓之一寸

17.  《碧裏杂·论尺》中指中节上一纹,谓之一寸。盖中指有二横纹,准上一纹也

18.  《三才图会  .北京东城区图书[引用日2014-09-21]

19.  郑逑,《寒冈·深衣制造法》

20.  《明·士庶人丧礼》庶民袭衣一称,用深衣一、大带一、履一双,裙袴衫袜随所用

21.  朱之瑜《深衣议深衣之制有二:一见于玉藻,温公 并刃 家礼之所辑是也;其一为明室之制。明室之制有衣而无裳,冠七星巾,系涤纳履,非吉服,非常服,非儒服也。与古相戾,不必言矣

22.  青出于与古代的染蓝技  .清华大学科学史数字图书[引用日2014-09-21]

2022年1月7日
浏览量:18620
诗词歌赋
国风乐器
国风服饰
中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