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贡案
七夕贡案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传统民俗文化,基于牛郎织女传说,其布景独具匠心,融汇了雕刻、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手法,是七夕乞巧风俗的主体和主要表现形式。自古以来,望牛墩镇 摆贡案、拜七姐的风俗就长盛不衰。每到七夕,这里的民间女子就会通过传统的赛巧习俗,常以稻米砌菊、蒜衣作莲、蛋壳为灯等,以农作物为制作材料手工制作各式各样的贡品,展现自己的心灵手巧,追求美好爱情婚姻。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夜,在交子时辰,姑娘们穿上新衣服,带上新手绢,净手焚香,口念祭文,七人结成一队,拜祭“七姐”。在村中祠堂摆设贡案,陈列巧物,通过手工制作的贡品,相互乞巧、赛巧,祈求得到人神的共赏,表达对坚贞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七夕贡案”一般分五个部分:一是茶酒斋饭。二是龙狮贺节。三是五谷丰登。四是鹊桥相会。五是拜祭香烛。在农历七月初六交子时辰(11点)开始,在贡案前,举行拜祭七姐仪式。
起源
望牛墩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面,始建于宋代,绍熙年间,东莞县令张勋筑望牛亭,亭塌,遗台,后为土墩,自古就是东莞市的“鱼米之乡”。
特色
七月初六晚“拜七姐”是岭南地区著名的传统风俗之一,始于五代。民国民俗学家、篆刻家东莞人邓尔雅有记家乡风俗《癸亥(1923年)七夕竹枝词》云:“纸醉金迷斗巧工,民间俗尚仿深宫。改将七夕从初六,南国犹存五代风。”并注:“七夕改为六夕,始于五代。以七夕诸大臣须赴宫乞巧会也。”东莞市望牛墩镇自古就有“摆贡案,拜七姐”的风俗,直至文革时期受到禁锢,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初的七夕,农民自发组织贡案活动,规模不大。初时,村民只在家里作试探性摆设,见没有被反对,才慢慢增加祭品,并由当地民间艺人共同制定方案,确定各种手工展品,用各种水乡农作物作为制作材料,手工精心制作传统的各种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形成贡台,祭拜“七姐”。[1]
传承现状
目前道滘镇民俗活动的主体出现断层,七夕贡案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在强大的城市商业文化、娱乐文化的冲击下,道滘七夕贡案的民俗内核正在发生蜕变,这是节日面临的最深层的危机。
参考资料
1. “七夕贡案” .广东文化网[引用日期2013-02-08]
国风社
国风乐器
诗词歌赋
文人墨客
中国建筑
国风服饰
国学经典
国学礼俗
精彩视频
游学旅行
关注贝赛思国风社
每日更新,国风共享
微信视频号
视频号
贝赛思国风社
视频号
国风社日记
订阅号
贝赛思国风社
服务号
国风社日记
微博
贝赛思国风社日记
小红书
贝赛思国风社日记
抖音
贝赛思国风社日记
快手
贝赛思国风社日记
哔哩哔哩
贝赛思国风社日记
今日头条
贝赛思国风社日记
微信公众号
广州前途留学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2143855号
Copyright © 1995-2035 wlengli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dmin 网站地图
-
ꁸ 回到顶部
-
ꂅ
-
ꁗ QQ客服
-
ꀥ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