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弹拨乐器)

网站首页    国风乐器    琵琶/古筝/阮    古筝(弹拨乐器)

  筝,又称古筝、汉筝、秦筝,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中国汉民族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筝的拨奏在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地方民间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故被称为“古筝”。

古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筝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古筝名曲有:《渔舟唱晚》、《高山流水》、《寒鸦戏水》、《汉宫秋月》、《蕉窗夜雨》等。

基本信息

读音

zhēng

笔画部首

部首:竹字头

笔画:12

郑码:MRXB

U:7B5D

GBK:F3DD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 筝

《广韵》侧茎切《集韵》《韵会》茎切。《正韵》耕切,音争。《说文》鼓弦竹身乐也。《通典》筝,秦声也。《急就篇注》筝,类,本十二弦,今则十三。《风俗通》筝,蒙恬所造。《集韵》秦俗薄恶,有父子争者,各入其半,当时名为筝。《释名》筝,施弦高急,筝然也。《傅元·筝赋序》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在,鼓之则五音发。《史记·乐书》唐有轧筝。《注》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有声。 又檐前铁马曰风筝。风动成音,自宫商。《元稹·连昌宫辞》鸟啄风筝碎珠玉。 又草名。《尔雅·释草》傅,横木。《注》一名结缕,俗谓之鼓筝草。 [1]

名词释义

名词

1、形声。从竹,争声。从竹,与乐器有关。本义:拨弦乐器。形似筝是拨弦乐器,战国时已流行于秦地,故又称“秦筝”。

汉代刘熙《释名》:“施弦高急,筝然也”,故名筝。战国时期己广泛流行,而于秦国尤盛,史称秦筝。《史记·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缻、弹筝、博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相关文献:筝,鼓弦竹身乐也。——《说文》

,五弦筑身乐也。——《御览》引《说文》

挟人筝而弹纬。——《楚辞·愍命》。注:“小琴也。”

竽瑟空侯琴筑筝。——《急就篇》

又如:筝人(弹筝的人);筝(秦筝与阮咸。古代的两种拨弦乐器);筝(弹筝的艺妓);筝柱(筝上的弦柱)

2、弦乐器,木制长形。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一根弦。

 

历史记录

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帝悲不止,破之,自后至二十五弦。秦人鼓,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

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有两处谈到筝,即“弹筝博”和“退弹筝而取虞”。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

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筝,施弦高急,筝然也。”可以说筝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

乐器介绍

筝是一种弦多柱的弹拨乐器。它的外形近似于长箱形,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于平面。筝的头部有缓缓而落的筝脚。在木制箱体的面板上张设筝弦。在每条下面安置码子,码子可以左右移动,用来调整音高和音质,且可用于转调。

命名源泉

史称秦筝。关于筝的命名,有多种说法,有说乃是有分劈而来,有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

之说

《集韵》就持“分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以及姊妹争的说法。

发音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的音色舒缓而言的。

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故也有此说。

蒙恬造琴

汉。应《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已经流传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并存

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的关系,既不是分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并存。五弦竹制演变为十二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的结构而改革的。

乐器外形

外形长方形,主要取材于梧桐木。琴面张弦

每条下设筝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和转调。最初为5弦,经过9弦的过渡,战国末期发展为12弦。唐以后为13弦,明、清以后15、16弦,20世纪60年代逐渐增至18弦、21弦、25弦,并改传统丝弦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以后又试制出有变音装置的快速转调筝和以十二平均律(见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筝。

传统筝以五声音阶定弦,音域为:13弦筝G~c2,16弦筝A~a2,18弦筝A~d3,21弦筝D~d3 ,25弦筝G~e3 。今常用21弦筝。

乐器组成

筝是一种长方形的多弦多柱乐器,其组成部分有:

面板,底板,筝头,筝边,筝尾,岳山,码子,琴钉,音孔,筝弦。

乐器构造

筝的品种不一,构造也不尽相同,下面介绍的是一种二十一弦筝的构造。

主要由面板,底板、边板、筝头、筝尾、岳山、码子、琴钉、出音孔和筝弦等部位组成。筝的优劣取决于各部分材料质地及制作工艺的高低。

筝的共鸣体由面板、底板和两个筝边组成。在共鸣体内有音桥,呈拱形,它除了共鸣效果的需要外,还起着支撑的作用。共鸣体的质量和结构对筝的音响影响很大。

面板:用放置多年、木质干而松的梧桐木来制作。也有人试用白松制作。

底板:用梧桐木制作或者用其它的硬质木料制作。

筝边:也称边板,即筝的侧帮。筝有两个筝边,靠近身体的一侧称为内筝边,另一侧称为外筝边。筝边一般用木制成,也有用水曲柳、红木或其他杂木制成。还有试用木制作。

筝头:用木、紫檀或其他较坚实的木料制成。筝头的作用是固定琴弦,由穿弦孔来固定(也有的筝的筝头是固定琴钉的)。在筝头的侧面有一个出音孔,也音孔上有一个音窗,供出音之用。筝头因与共鸣体相通,这样就扩大了共鸣的范围(也有的筝,筝头与共鸣体是不相通的)。

筝尾:它主要用于安装琴钉。此处在造型上也起着与筝头对称平衡的作用。「岳山」也称木梁或山口。用木或其他木料制成。在筝上有两个岳山:一个在面板与筝头连接处,叫作前岳山;一个在面板与筝尾连接处,叫作后岳山。岳山随面板的前后圆弧而自然成弯弧形与面板基本上成九十度角。后岳山也有用S形的(缩短了高中音区的码处弦长。岳山起着载弦的作用,也起着某些传递声音的作用。岳山与码子高度的比例关系到音准以及音色,定调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用恰当的比例才能使筝的发音有良好的效果。在前岳山上端镶有一条骨片或铜丝,以使发音悦耳。

码子:也称柱,或称雁柱。它是筝弦和面板的传振支柱。一般用木制作,也有用红木、牛骨、塑料、象牙制成的,以木的效果为佳。在木上还镶有一个小骨片,在骨片上刻槽,以稳固筝弦。每个码子支撑着一根弦,共有二十一个码子。在演奏时,弦的振动由码子传递到面扳,再通过共鸣体而发也音乐的效果。码子可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高。码子有时也稍作前后移动,以适当调整音质。

琴钉:也称肖子。它用于上弦,调整弦的松紧,控制音的高低。筝的琴钉也有用钢琴肖钉代替的,或用硬质木料制成弦轴上弦的。

出音孔:筝有三个出音孔(也有两个出音孔的),在筝头侧面有一个,底板上有两个(一个在底板的中部,一个在底板接近尾处)。出音也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关系到音色、音量。

弦:常用共有二十一根弦,远离演奏者的第一弦是筝低音,第二十一弦上的按音所升高的小三度音是筝的高音。在用弦上,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将铜丝弦、金属缠弦或尼龙缠弦以及其他种弦加以适当的配置。由于用途、风格和习惯的不同,在配置方法上也有不同。有以钢丝弦为主,适当配置金属缠弦或尼龙缠弦的;也有以尼龙缠弦为主,适当配置钢丝弦的;也有全部用尼龙缠弦或丝弦的。钢丝弦音色明亮,缠弦音色浑厚。在制弦专业上,把钢丝弦称为裸弦(裸弦是与缠弦相对而言的),把有外包缠皮的弦称为缠弦。缠弦的,一般采用钢丝弦做

 

筝的流传

筝的拨奏在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地方民间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近代以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较有名。河南筝曲分小曲和板头曲两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闺怨》、《新开板》等;山东筝曲源于山东琴曲、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及民间小调,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鸿雁传书》、《凤翔歌》等;潮州筝曲分套曲和小曲两大类,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 、《粉红莲》 、《昭君怨》等;客家筝曲分大调、串调、小调3类,代表曲目有《出水莲》、《崖山哀》、《薰风曲》等;浙江筝曲以民间乐曲和小调为主要内容,代表曲目有《云庆》、《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鹅》等。

筝的旋律

中国拨奏弦鸣乐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于今陕西省。外形长方形,主要取材于梧桐木。琴面张弦,每条下设筝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和转调。最初为5 弦,经过9弦的过渡,战国末期发展为12弦。唐以后为13弦,明、清以后15、16弦,20世纪60年代逐渐增至18弦、 21 弦、25弦,并改传统丝弦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以后又试制出有变音装置的快速转调筝和以十二平均律(见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筝。

传统筝以五声音阶定弦,音域为:13弦筝 G~c2, 16弦筝A~a2,18弦筝A~d3,21弦筝D~d3 ,25弦筝G~e3 。今常用21弦筝。

筝的拨奏在汉族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民间地区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 技法的地方流派。近代以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较有名。河南筝曲分小曲和板头曲两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闺怨》、《新开板》等;山东筝曲源于山东琴曲、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及民间小调,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鸿雁传书》、《凤翔歌》等;潮州筝曲分套曲和小曲两大类,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 、《粉红莲》 、《昭君怨》等 ;客家筝曲分大调、串调 、小调 3 类 ,代表曲目有《 出水莲 》、 《 崖山哀 》、《薰风曲》等;浙江筝曲以民间乐曲和小调为主要内容,代表曲目有《云庆》、《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鹅》等。

 

筝的弹法

每条下设筝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和转调。最初为5弦,经过9弦的过渡,战国末期发展为12弦。唐以后为13弦,明、清以后15、16弦,20世纪60年代逐渐增至18弦、21弦、25弦,并改传统丝弦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以后又试制出有变音装置的快速转调筝和以十二平均律(见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筝。 传统筝以五声音阶定弦,音域为:13弦筝G~c2,16弦筝A~a2,18弦筝A~d3,21弦筝D~d3 ,25弦筝G~e3 。今常用21弦筝。

因为现代改良后使用钢丝弦,一般弹古筝者带着假指甲,通常由玳瑁制成。

传统只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偶尔用无名指、小指弹弦,左手按弦。而现代筝则用左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弹奏。

筝的种类

筝有传统筝和改革筝之分。

用弦数量而区分的传统

十二弦筝、十三弦筝、十四弦筝、十五弦筝、十六弦筝。河南传统十六弦筝,面板弧度大,筝体长。广东传统十六弦筝体短小。历史上各传统主要用丝弦,清朝中叶开始用铜弦。

改革筝的种类

上海二十一弦筝、广州十八弦筝和二十一弦筝、苏州二十一弦筝、北京二十一弦筝。

改革的转调筝有:

1)移码式踏板转调筝,由沈阳音乐学院研制。在转调部分,采用踏板式移码转调 。

2)筝首对位顶压截弦转调筝,由广州音乐学院和汕头乐器厂研制。筝的转调部分,是通过脚踏音健,使棘轮摆片传动部分按变音转调的需要,分别进行运动,(升高半中降低半音),推动对位顶压载部分进行顶压,以达到截弦变音快速转调

3)营口十五脚踏式转调筝和二十一按键张力转调筝。这两种转调筝在全国相当流行。转调部分采用脚踏(或手按)机械,变换弦的张力,改变音高,从而达到转调的目的。脚踏转调可转十二个调。手按转调筝有两种,分别可转五个或十二个调。

4)蝶式筝,由上海音乐学院研制。它的外形如蝶。筝体犹如两个筝并在一起,采用一个共鸣体。在五声音阶定弦的某些弦距之间增加了半音或变化音。还装有弦钩,以改变某些定弦音的音高。

5)品式截弦变调筝,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研制。在各有效弦长之内设置半音品位,变调时利用弦钩将琴弦按中品格之上。

6)苏州二十六脚踏截弦转调筝,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研制。在转调部分,采用脚踏式岳山截弦转调,通过踏板的变化,使前岳山的部分位置变化,达到转调的目的。 除以上介绍的筝外,还有一种轧筝。历史上最早的记载见于宋代陈炀《乐书》卷一百四十六中:"唐有轧筝,以竹扪其瑞而轧之,因取名焉。"轧筝流传到现代,在广西、福建、河南、河北、山东均有所见。

 

样式变革

蝶式

蝶式筝,由上海音乐学院研制。它的外形如蝶。筝体犹如两个筝并在一起,采用一个共鸣体。在五声音阶定弦的某些弦距之间增加了半音或变化音。还装有弦钩,以改变某些定弦音的音高。

转调

转调筝是在继承传统古筝的特点及演奏技法的基础上采取中置琴码分左右两个演奏区运用滑动截弦的转调方法,将五声音阶和现代的七声音阶有机的结合在一架筝上,形成了一架功能完善的具备十二平均律功能的新型转调筝。不但丰富了传统筝的演奏技法和表现风格,还能完成各种调式曲目的演奏,转调最大的特点是在保留了古筝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即解决了古筝转调难的问题,又将七声音阶的弦序排列和十二平均律集于一身,它的音色优美,音质浑厚,音量宏大,深受人们的欢迎,被专家誉为“东方钢琴”。

转调筝是涉及筝结构的改进。包括琴体,琴体琴面上的琴码上的琴弦固定于琴体两侧琴头弦孔、琴尾弦孔上,其结构要点琴码的底部通过螺纹、螺母固定于琴面上,琴码顶部的斜向滑道的低端为挡板,斜向滑道中间的滑轮上具有同琴弦相接触的滑槽。

 

古筝保养

古筝是木质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容易受潮或干燥。受潮后木材膨胀,木材中的空隙变小,使声音暗淡、发闷,音量减小。空气干燥时,木材中的空隙增大,使声音变得沙哑、枯燥。

古筝应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潮湿之处容易引起脱胶、变形,如果经常受到太阳直晒或暖炉的烘烤等,也容易引起干裂,以致影响琴的音色。南方多雨,气候潮湿,每年梅雨季节时,应特别注意防潮。练完琴之后,把琴放入琴盒或装入琴套,可在琴盒或琴套中放些干燥剂。北方多风干燥,特别在冬天时,应使琴室保持湿润,不可在靠暖气近的地方放置古筝。

汗水、尘土等污染因素都会对古筝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使琴弦生锈、发霉,老化变质。因此每次练完琴以后,要用干净的布擦去琴弦上的汗水和尘土,使之保持清洁,切忌使用湿布。

长途运输,应将筝码拆下,新弦安装时注意琴码搁弦点的受力过大,弦张力基本到位后再安琴码。

古筝是木质结构乐器,面板和底板是由松软的桐木制成,所以它对外界环境的影响非常敏感。一张古筝护理得好可弹一辈子,并流传后世;护理得不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裂、脱(胶)、翘(变形)等,导致报废。

1、筝的高音易断,可购置1—9弦做备用,低音一般不易断。断了弦要立即补上。

2、经常把音调准,才能保持音色的纯净。

3、筝弦是钢丝外缠尼龙,如淋雨受潮或手汗过多会使里面钢丝生锈,弦子发黄,易老化。平时不要用潮手弹筝,不要用湿布抹筝弦,不要用小刀或其他硬器刮弦,除尘请用软毛刷子,灰尘应及时处理。

4、儿童弹筝前要洗手,不要用油手弹筝,要爱护面板,不要碰伤,为了防止灰尘,最好做一个罩子将筝罩起来,弹奏结束将罩子罩好。

5、平时将筝放于室内,不能淋雨,不要放在阳光下长时间曝晒,更不要靠近暖气等极度干燥的环境下。因古筝的内腔较大,并且木料裸露,特别是面板料松软,非常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在阴雨天或黄霉季节不弹筝时,最好把出音孔遮掩,以免板面受潮后影响发音,或因受潮胶合处上霉使胶着力过早地失效。

6、如短时间不弹筝,也不要将弦子松掉或将筝柱下掉,只要防潮、防晒、防灰即可,不可直接放在地上或挂在潮湿的墙上。湿气较重时,将古筝放入盒内,并在盒内放入干燥剂。

7、弹奏前要将手擦干净,以防手指上的水、汗、油等粘在弦上,使弦被弄脏或生锈而缩短使用期。

8、移动筝柱校音时,应用手先向上抵弦,减少弦对筝柱的压力后再移动,以免损伤(特别是尼龙钢丝弦)和擦伤面板。

9、经常使用,可保持乐器共鸣体长期处于良好的振动状态,有利于乐器结构之间进一步调和,使筝色相对稳定。

乐器的状态与寿命跟主人的保养直接有关。空气湿度的变化,和碰撞一样会对乐器造成威胁。

空气太潮湿和太干燥都对弦乐器影响重大。在埃及的考古探险期间,被发现的超过3000年的木工制品还能与周围的空气交换水份。木质喜欢潮气。木质细胞核的水份量会和周围的空气中的水份量趋于平衡。当空气干的时候,木材萎缩,从而减缓细胞内部的压力。空气长时期的非常潮湿对于木质的纤维是非常有害的。

对木质的保存来说,理想的湿度是55%。长时间处于湿度30%水平将会导致古筝的开裂。

木材的开裂有两种主要方式:和木纹平行的裂缝或裂纹,或和木纹垂直的开裂。这些裂缝的形成,可以是因为振动,也可以因为水份的不足而引起的木材缩小。垂直开裂比较少见,一般在乐器制造前就已经形成了。形成的原因是板材成型过程中的木纹环状方向上的形变。

常听北方的筝友说古筝裂了,但是古筝的开裂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木材裂开了,如上面所讲,还是古筝的拼接粘合处裂开了?

无论如何,裂纹肯定是所有乐器共同的敌人。保存乐器的理想空气环境当然是生产这乐器的空气环境,然而,完美的条件是不存在的。因此,还是尽量避免湿度和温度的极端变化,尽量把器械保存在湿度45—55%之间的房里吧!

经典名曲

《渔舟唱晚》是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出水莲》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

《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浙江筝派的代表作。

《林冲夜奔》古筝独奏曲,据昆曲《宝剑记·夜奔》一折为题材,采用《新水令》曲牌的旋律加以改编发展。

《汉宫秋月》也是我国十大古曲之一。

《寒鸦戏水》是“客家筝曲”中名作。

《东海渔歌》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

《香山射鼓》作于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

《战台风》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

《井冈山上太阳红》是一首创新曲目,指序的技巧运用一改传统的演奏手法,为乐曲增添了跳跃轻快的感觉,实为当代筝曲的一朵奇葩。

《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其他筝曲

传统筝曲

《月儿高》

《汉江韵》

《将军令》

《高山流水》

《汉宫秋月》

《出水莲》

《寒鸦戏水》

《柳青娘》

《四段锦》

《春江花月夜》

《蕉窗夜雨》

《粉红莲》

《陈杏元和番》

《林冲夜奔》

改编新作

《战台风》(王昌元曲)

《渔舟唱晚》

《临安遗恨》(何占豪曲)

《茉莉芬芳》(何占豪曲)

《雪山春晓》

《浏阳河》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纺织忙》

《春到湘江》

《草原英雄小姐妹》

《秦桑曲》

《香山射鼓》

《洞庭新歌》

《丰收锣鼓》

《打虎上山》

《黄河魂》

《幻想曲》(王建民曲)

《蜜柑红》

《东海渔歌》

《西域随想》(王建民曲)

《枫桥夜泊》(王建民曲)

《林泉》(叶小刚曲)

《望秦川》(景建树、王中山曲)

《云裳诉》(周煜国曲)

《风之猎》(陶一陌曲)

 

古筝演奏家

赵登山

尤霞

陈亦欣

陈伊瑜

黄荧荧

俞囿鸿

曹正

徐能强

杨艺

梁毅夫

范上娥

何宝全

李萌

范秀凤

范庆军

林玲

刘芳

毛丫

罗晶

丘霁

沙里

孙文

项彬彬

滕春江

项斯华

许菱子

王昌元

盛秧

王中山

吴晓红

袁莎

周望

邹伦伦

史兆元

蔡雅丝

张燕

 

参考资料

1. 康熙字典 .汉典[引用日期2018-08-16]

2022年2月18日
浏览量:18620
诗词歌赋
国风乐器
国风服饰
中国建筑